close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 人法地   地法天   天法道   道法自然

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大日如來   藏在那裡  看見我    其實別瞧了   我不在場下    白雲是我
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 我是天空裏的一片雲
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歸零即道   道即自性
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 即事而真    當相即道


 


     經典裡頭修學最重要的指導原則,不但淨宗如是,學習一切聖賢教誨無不如是。首先要發心,菩提心是真心,因為諸佛如來所說的經教,所示現的行誼,都是自性自然的流露,就是真心自然的流露,只有用真心,我們才能夠體會得到。如果用妄心,就是佛菩薩來教我們,我們也得不到。為什麼?妄只能緣到妄(虛妄的境界),緣不到真心,緣不到自性。這經上講緣不到般若,般若是真實智慧。


  為什麼緣不到?我們從經典裡面一個淺顯的比喻就能了解,佛常常把我們的心比喻作水,真心是什麼狀態?真心是不動,這個水沒有起波浪,是真心;這個水沒有染污,清淨、不動是真心。這個水起作用就像一面鏡子一樣,外面的境界就照得清清楚楚,這就叫般若,自然就通達明瞭,不要學的。妄心?妄心是這個水有了染污,骯髒了,又有波動現象,對外面照就照不清楚。這個比喻很淺顯,大家都知道。佛用這個來比喻真心、妄心,就告訴我們,妄心只能緣到妄境,水混濁、波動,照見外面的境界相全是虛幻的,沒有一樣是真實的。如果這個水平靜、乾淨、沒有污染,照外面就照得清清楚楚,像一面鏡子一樣,那就叫諸法實相。


  從這個比喻當中,我們就有很深刻的體會,妄心是決定緣不到實相,決定緣不到般若,般若是智慧,一定要真心、要清淨心、要平等心、要覺心,經題上講的清淨平等覺。換句話說,心要乾淨,沒有染污。染污的根源我們要知道,就是我見,是染污的根源,第七識。第七識四大煩惱常相隨,第七識裡頭有四部分,第一個就是我見,第二個是我愛,第三個是我痴,第四個是我慢,實際上就是貪瞋痴,愛就是貪,慢就是瞋恚,愚痴,貪瞋痴。貪瞋痴跟我見(執著有個我)同時發生的,也同時消失,同生同滅。只要我們有這四樣東西,有我見、我愛、我痴、我慢,真的東西就不見了。聽得再多,薰習的時間再長,全部是屬於知識,不是智慧。智慧必須轉末那成平等性智,你把它轉變,清淨平等,清淨沒有污染,平等沒有波動,末那是平等性智。轉第六意識叫妙觀察智,你看第七識清淨平等,第六意識就妙觀察了,阿賴耶就變成大圓鏡,前五識那就起妙作用,幫助一切眾生修因證果,成就佛事當中無量無邊的功德。


  所以學佛的人一定要知道執著我是錯誤的,心裡要明白。事上,事上因為大家都執著我。我要說我這個身體不是我,人家說你神經有問題,你怎麼連我都不承認了?所以要和光同塵,表現要跟他們一樣,他就不感覺得你奇怪,這是功夫!外表跟凡夫一樣,和光同塵,裡頭不一樣,裡面是住真實慧,真實利益,這樣才能度眾生。這就是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,他跟我們有哪些不同的地方,我們就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外表上看不出來,裡面不一樣。我們這樣才能夠成佛道,這一生當中將來往生決定沒有障礙,自在往生,到極樂世界不退成佛,功德就圓滿了。所以發菩提心比什麼都重要。菩提心一發,自然就一心念我。這個我是阿彌陀佛自稱,你就能一心專念阿彌陀佛。一心就是菩提心,二心就不是菩提心。一心一意,心裡頭常存的就是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。恆順眾生,做一切的事業都是幫助眾生、成就眾生,幫助眾生破迷開悟,成就眾生離苦得樂。當我們自己沒有成就的時候,要把成就自己當作主,幫助是附帶的;等我們自己成就了,真成佛了,證得妙覺果位了,那時幫助眾生是主。為什麼?沒有我了,我沒有了,那個時候一心一意專門幫助眾生,無我了。慈悲到了極處!所以心不發不行。


  現在怎麼發,這種煩惱習氣無量劫來的薰修,時間太長,薰得太久,想斷斷不了;大乘教裡頭教給我們轉識成智,我們想轉,轉不過來?這個經上教給我們,你只要一向專念,不知不覺就轉了。千萬不要念別的,念別的東西都是念六道輪迴,那你就轉不過來。必須把世出世間一切法放下,一心專念,心上只有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。只要心清淨平等,這個心充滿了智慧。清淨平等是修的,覺不是修的,覺是自然的,只要清淨平等,覺就現前。就像水一樣,只要它乾淨,只要它不動,它自然就照見,照見不是修來的。這個照見就是宗門裡面講的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。心性在哪裡?遍法界虛空界,無有一法不是心性,無有一法不是實相,無有一法不是般若,你全見到了。這個境界很深!我們今天學習這部經,包括前面所學習的這是第十二遍,所以今天這個講法,我們同學多少都會有一點體會,如果沒有前面的基礎,這種話意思很深,很不容易聽懂。


  十八願著重在功夫,十九願著重在發心。功夫從哪裡見?就這四個字,至心信樂。至心,真誠到極處。印祖告訴我們,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,萬分誠敬,你就得萬分利益,很重要!我們今天誠敬心沒有。什麼叫誠?誠敬就是菩提心,誠是真誠,一點虛假都沒有。清朝末年曾國藩先生他在讀書筆記裡頭,將這個誠字下了一個定義,這個定義跟大乘經上講的完全相同。什麼叫誠?「一念不生是謂誠」。換句話說,誠是什麼意思?不起心、不動念。不起心、不動念是誰?成佛了。從阿羅漢,阿羅漢放下執著,不執著了,菩薩放下分別,佛放下起心動念,那不起心、不動念是佛!《華嚴經》上講的法身菩薩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他們都是不起心、不動念,誠做到極處,叫至誠。我們要用大乘這三個階段來說,我們可以說阿羅漢把誠找到了,他有一點誠意了,不圓滿,因為他只放下執著,他還有分別、還有起心動念。六道凡夫比不上,六道凡夫都有執著,連非想非非想處天都還有執著。菩薩高了,菩薩這個真誠增長了,沒圓滿,還有欠缺,沒圓滿。到成佛,圓滿了,他不起心、不動念了。我們明白這個意思,就曉得自己有沒有誠意。這個誠意是不能沒有。


  你看聖人用真心、用真誠,凡夫用妄心。妄心是什麼?虛情假意,他連自己都不相信。所以這個地方講的,至心信樂,連自己都不相信,他怎麼會信別人?我們今天最重要的就是培養信心。至心,他真相信,至心就是菩提心,就是真心。真心對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境界,完全相信,一點都不懷疑。我們做不到!我說這是壞人,他來騙我,他來害我,我們對他要提防,要小心謹慎。佛菩薩不是這樣的,佛菩薩相信他。為什麼?佛菩薩把所有境界都歸零了,諸佛菩薩歸到零,五逆十惡也歸到零,餓鬼、地獄也歸到零,歸到零就什麼都沒有了,平等的。平等是真法界,叫一真法界,它歸零。用佛家的話說,全部回歸自性,回歸自性就回歸到零。


  現代科學家講到念力的能量不可思議,我們為別人介紹可以加個標題,「現代科學證明大乘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我們加上這個標題就很清楚、很明白。近代科學家講以心控物,大乘佛法裡面講「制心一處,無事不辦」,就是以心控物。三千年前佛說的大乘教,現代科學家證明了,而且現在不斷在做實驗,做實驗的人愈來愈多。這一門新興的科學,如果被大家承認了,確實它有能力改造社會,有能力化解地球上所有的災難,真不可思議!我們要把這樁事情介紹給一切眾生,不分國家、不分族群、不分宗教、不分文化,普遍去介紹。為什麼?這是真理,這是佛家講的實相,事實真相。事實真相明瞭叫看破,看破之後,一切起心動念統統放下,叫功夫,那叫修行,一個雜念都沒有。你看到這個世間,種善因的人得善果,造惡業的人得惡報,這個事情是真有。那我們問,佛菩薩怎麼個看法?佛菩薩一句話給你解答了,「法爾如是」,你懂嗎?這個法是一切法,它本來就是這樣的,一點都不稀奇。你明白了你決定不會去作惡,你知道作惡等於零,但是你不會去作惡,天堂等於零,地獄也等於零。所以在真正覺悟的人,就是用真心的人,這個宇宙是平等的,宇宙絲毫差別都沒有。


  為什麼說不可得?那是幻相,幻相它生滅的時間很短暫,彌勒菩薩講的,一秒鐘多少個生滅?一千六百兆次的生滅。你以為它是有嗎?一秒鐘一千六百兆,你數都數不過來,你一秒鐘能數到一千六百兆嗎?沒法子。所以彌勒菩薩後頭這句話很有味道,他說「識念極微細,不可執持」,你沒辦法執著它,你沒有辦法控制它,這是事實真相。天堂也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,地獄也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,不都等於零嗎?這也是近代科學裡頭所說的,零極限,達到終點站了。終點站就是我們起源的站,我們從這開始的,最後還歸到這個地方。好像很大的循環,一念不覺從這開始,最後大徹大悟,回歸到原點。學大乘對於這些原理原則不能不知道,你對於這個道理不知道,你肯定有疑惑。疑是菩薩最嚴重的障礙。


  這個事情搞清楚、搞明白,你就不懷疑了。你就曉得如來、菩薩,下面十法界所有眾生,無論他們幹些什麼,想些什麼,造些什麼,果報是什麼,全都歸自性。這個理真的深,不是凡夫境界,說不出的。說不出,佛為我們說出來了。我們今天很幸運,雖然沒有證得,我們聽大乘經的常常薰習,聽科學家的報告,我們知道有這個事情,我們這個悟叫解悟,我們真聽懂,承認了,不再懷疑了。下面,下面就是我們要幹的,幹什麼?放下。事上我們要斷惡修善,我們要破迷開悟,理上斷惡不著斷惡的相,修善不著修善的相,破迷不著破迷的相,開悟不著開悟的相,就對了,你真的入進去了。只要有絲毫起心動念就不行,你記住,你的心水就起波動。所以心愈是定愈好,愈是靜愈好。


  諸佛菩薩,大乘經上有個比喻說,「那伽常在定,無有不定時」。那伽是梵語,翻成中國的意思是龍、是象。龍我們沒看見過,大象看見過。你看大象,無論站著也好,走著也好,牠都是很穩重,牠慢吞吞的,都好像在定中,行住坐臥牠都在定中。佛用這個比喻,要我們學牠,學牠那個樣子。我這一生看到一個人,章嘉大師,你看章嘉大師這張照片,他坐著的,穩如泰山;他走路的時候慢吞吞的,確實就跟大象一樣,一點都不急躁,看出那種穩重、清淨,那是智慧相。我們今天所謂敏捷,人一問,馬上就答上,那是一種什麼?浮躁相,那不是智慧,那是常識。你常識、學識豐富,你答得快,引經據典,反應很快。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是反應慢,反應比我們還要快,但他太快了,我們發現不了,就好像一秒鐘一千六百兆的生滅,我們沒發現,真快!他沒有不知道的,他不需要考慮的,沒有思考的。應機施教,你是什麼樣的根性,就跟你說什麼,一樁事情,說深、說淺、說廣、說略,都是在一念之間就顯示出來,他不遲鈍。大乘的奧妙不可思議!


  所以至心難,至心才會信。首先要相信自己,特別是修淨土法門的同學。世尊在經上講的,淨土的原理,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,你要相信這兩句話,你這一生決定得生淨土。為什麼?道理你透徹了。什麼是佛?心是佛。什麼樣的心是佛?信心是佛。佛在《華嚴經》上跟我們講得清楚明瞭,「一切眾生本來是佛」、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這釋迦牟尼佛講的,我們要相信這些話,就是是心是佛。你要不相信這句話,你是心還是佛,只是你不相信你自己是佛,那就沒法子。淨宗的信,紮根在此地。然後相信是心作佛,怎麼作?我念阿彌陀佛就是作佛。我作佛,我還要作阿彌陀佛,我不作別的佛,我作阿彌陀佛。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淨土大經科註    淨空法師         第二十一集        101. 4. 12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空空 的頭像
    空空

    空舍

    空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