轉五蘊為三德,三德是法身、般若、解脫。法身是講自性體相作用,這是什麼?這是真正的自己,真我,這不是假的。法身是真如自性的理體,哲學裡面講的本體,般若是智慧,解脫是大自在。《華嚴經》上講的,理無礙,事無礙,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,這才叫自在。圓滿的證得,這個人我們就稱他作佛陀,稱他作法身菩薩,他證得。迷失了則稱為凡夫,迷失不是沒有,記住,迷了,他有障礙,障礙除掉,三德就現前。迷了就是五蘊,覺了就是三德,五蘊跟三德是一不是二。轉五蘊成三德,轉煩惱成菩提,轉凡成聖,問題你得會轉,轉的祕訣,把虛妄的放下,把真實的提起來。我們要知道,倫理、道德、因果是真的,不能不認真學習,我執、對立、成見、自私自利、貪瞋痴慢這假的,自性裡沒有的。沒有,一定可以放下,性德裡面本有的決定能現前。


 


  我們現在簡單看《論》裡面所說的,第一個「轉色蘊成法身,色即質礙之義」,質是物質,它有障礙,物質有障礙。「謂佛身相好,無邊音聲,無見頂相,悉由轉色蘊而成。」佛也現身,三十二相八十種好,這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出現在我們人間所示現的身相。我們世俗間看相,這人有貴相、有福相,這真的,這不是假的。為什麼?相由心生,福由心造,這個人心地善良,造福,他的相貌就是福相。所以佛的相是個福相,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,在我們這個世間。佛又告訴我們,如果在諸佛剎土,像在極樂世界、在華藏世界,現的相好我們無法想像,身有無量相、相有無量好,為什麼?自性圓滿的福報現前。這種相好身在我們這個世界示現就不恰當,為什麼?我們這個世間人沒那麼大的福報,雖示現,見不到。必須用劣應身,我們世間人能看見,看見的時候羨慕、讚歎。音聲,無邊的音聲,我們知道佛的音聲周遍法界,我們的音聲現在藉無線電波傳到虛空,有沒有界限?有,他收聽的時候,聲音強弱不一樣,距離發射點近就清楚,距離太遠,愈遠就愈模糊,但是確實也是周遍法界。誰能聽得見?我們根據佛經上所講的,八地菩薩能見到一切眾生極其微細的波動。我們同樣就能想到,八地菩薩應該能聽到所有一切眾生的音聲,音聲周遍法界,我們凡夫聽不到。無見頂相是說如來頭頂有一個特別的相,頂頭這邊有個圓圓的會放光。為什麼叫無見頂?天人他有神通,他飛到佛的頭頂上看看佛的頂相,看不到,為什麼?他放光,光刺他眼睛,看不見,所以叫無見頂相。三十二相之一,佛頂放光。這都是屬於色法轉變成的法身,屬於色法,色蘊而成,是由轉色蘊而成。


 


  第二「轉受蘊成解脫」,解脫是自在,「受即領受之義」,領納,我們今天講接受、感受,就是這個意思。這裡說「謂佛無量廣大自在法樂,悉由轉受蘊而成」,他能轉。怎麼轉法?把我們現在所受的統統放下,就轉了。我們現在所受的,苦樂憂喜捨,違背自己的意思,這不稱心、不如意,殊不知道我們的心、我們的意,我們的心是什麼?是分別心、是妄想心,我們的意是執著,這都是假的,都不是真的。所以順不順統統起煩惱,順自己心意的生什麼?生喜樂,七情五欲。七情裡頭第一個是歡喜,喜、怒、哀(悲哀)、樂、愛、惡(惡是討厭),最後是欲望,這叫七情,五欲是財色名食睡。六道凡夫,欲界他離不開這個東西,這個東西一離開,他在六道,他不在欲界,他到色界去了,比欲界高,高很多。欲界裡七情五欲這種困擾,色界天人沒有,他擺脫掉了,他放下了。這不是好東西,我們要能覺悟,把這些東西淡薄處之,愈淡薄愈好,到最後統統放下,這個障礙就沒有了,你就得自在。解脫叫大自在,佛法用解脫兩個字,解是解開,把你的分別執著解開。脫,脫什麼?脫苦,永遠不再受七情五欲煩惱之苦,這都沒有,脫離了。所以大乘教裡講轉好。迷了什麼?迷就是把自性裡面的解脫轉變成受蘊,你要受七情五欲的干擾,要受七情五欲的苦報。


 


  第三,「轉想蘊成解脫」,法身、般若、解脫,解脫有三個,受、想、行變成大自在。「想即想念之義,謂如來以無礙智辯,說一切諸法之相無不自在。」大自在從哪裡來的?是由轉想蘊而成的。我們的想、我們的念是什麼?是自性裡面的智慧迷了,迷失自性,把自性裡面的智慧變成想蘊,給諸位說,就是第六識。前面講的受蘊是第七識,這就是迷失自性,把自性裡面的德能變成阿賴耶,阿賴耶的三細相。我們現在的智慧失掉了,其實智慧變成妄想,我們能把妄想放下,智慧就現前,真的轉八識成四智,這個道理不能不懂。於是我們能體會到,佛菩薩教人修行的綱領,八萬四千法門,我們用一個字來說,到底他修什麼?就是修定,八萬四千種方法統統修禪定。所以般若經上才說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」,為什麼?方法不一樣,它的方向一樣,目標一個,所以它是平等的。無論你用什麼方法,最後達到的目標都相同,目標是什麼?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一個方向,就是修禪定,就是戒定慧。你依照這個規矩去做,規矩就是法門,做久了你就得定,定久了就開智慧,智慧一開,目的達到了。


 


  我們今天淨土宗用的什麼方法?用持名念佛,就是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用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把什麼都放下,什麼都不要想,什麼都不要念,就念南無阿彌陀佛,念一個。果然真的放下,真的所謂一門深入、長時薰修,念上個三年五載得定了,這個定叫念佛三昧,你是用念佛方法得到的,三昧就是禪定。定到一定的程度,豁然大悟,就開智慧,智慧一開就一切通達明瞭,就是這個地方講的,說一切諸法之相無不自在,智慧開了。無論你是學過還是沒有學過,有人來問你,有人來請教你,你沒有一樣答不出的。學過的當然,沒有學過的也答得頭頭是道,也答得圓圓滿滿,這不容易,這是智慧現前。這個能力從哪來的?能力是本有的。佛在《華嚴經》上常說,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智慧擺第一個;換句話說,我們自性的智慧跟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的智慧是平等的,是一樣的。我們今天迷了,造作罪業,墮落在六道輪迴,有沒有妨礙我們自性?沒有。自性清淨沒有受到一點染污,自性平等沒有受到一點波動。妄念、妄心、煩惱、習氣、業障,它障的是什麼?障的是緣,它障的不是因,是緣。因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,永遠失不掉的,這是真,那才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這個真東西也得要有緣它才能夠出現,像植物一樣,種子是因,它不變的,但是沒有緣它不能結果。緣是什麼?土壤是緣,水分是緣,肥料是緣,人工去栽培它也是緣。因緣具足它就長成一棵樹,它會開花,它會結果,所以它要緣具足。我們有佛菩薩的因,沒有佛菩薩的緣。什麼是佛菩薩的緣?八萬四千法門是緣,我們只要取一門,一門深入、長時薰修,花果自然就現前,如來智慧德相就會現前。佛又很慈悲告訴我們,八萬四千法門裡面最殊勝的緣就是念佛法門。這個緣是阿彌陀佛前頭,我們跟著他走,決定不錯,這個道理要曉得,這個心不能變,心要真。真,真心念,效果非常顯著。什麼叫真心念?佛說了,放下身心世界,一心專念阿彌陀佛。頭一個還是要放下,為什麼?那是障礙,你要不放下,你雖然念佛,你障礙沒有排除,跟阿彌陀佛結個善緣,這一生當中不能往生,它障礙你。


 


  放下身心世界我還能幹事嗎?這樣一說起來,凡是有工作的人都沒法子往生了。我們要把佛的話聽清楚、搞明白,佛不是這個意思,佛教我們放下是心裡不能執著,放下心裡、心上對身心世界的分別執著,這個東西放下,不礙事。你生活在這個世間,事上事事無礙,理事無礙,最怕的是你心裡真的執著有,那個麻煩就大了。心上有礙,事上就有礙,心上沒有礙,事上就沒有障礙。這個道理很深,這是真理,不能不知道。心地要乾乾淨淨,事情來了?事情來是智慧應付,你會應付得非常圓滿,不需要起心動念,想一想我要怎樣做,想一想就錯了,想一想是意識心在做主:你不想,不想是你自性智慧在做主,自然流露。釋迦牟尼佛在世,四十九年所表演的,你看多少人去請法,釋迦牟尼佛有沒有一次跟他講,好,你停停,讓我想想再答覆你,有沒有這個?沒有。世尊幾乎都是隨問隨答,從來沒有加上考慮、思索,沒有。為什麼?自性智慧反應,他不需要想一想,不需要去研究研究。想一想,研究一下,落在意識,意識是妄心,妄心的作用是很有範圍的,有限制的,它不是圓滿的。所以妄心裡面,我常講它是知識,不是智慧,知識辦事情也還不錯,但是有後遺症,不圓滿,智慧辦事沒後遺症,是圓滿的。東方的老人,中國堯舜禹湯文武周公,印度一些諸佛菩薩,他們全是用智慧,他不是知識,這一點我們要懂。求智慧跟求知識的方法不一樣,智慧是道,知識是屬於術,不相同,把知識誤會為智慧那就大錯特錯,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。所以佛法講轉識成智,識就是知識,把知識轉變成智慧,這就對了;如果是把智慧轉變成知識,就錯了,那就把佛法轉變成世間法,迷了。


 


  下面第四,「轉行蘊成解脫」,行是什麼?「遷流生滅」,「謂如來神通變現,以清淨法攝化眾生令得自在,悉由轉行蘊而成」。如來是講自性,自性裡面的神通。你看「神」這個字如果寫成篆字,那個意思一看你就能體會到。它的左邊,左是我們對面,這是左手,左面,這邊是右面。左邊是個「示」字,顯示的示,要用篆字來寫,這是兩橫,上面一橫短,下面一橫長,在篆字裡頭這叫上,上字,上是什麼?上天。下面有三條,畫成三條,這個三條的意思是上天的垂象,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自然現象,這個代表自然現象。右面是個「申」,申要寫成篆字的話,你還能看得很明顯,通達沒有障礙。當中是有三個關口,三個關,當中像一把寶劍一樣穿下來,通達了。這個意思是對於自然現象通達明瞭而沒有障礙,這個人就叫神。所以神不是鬼神的神,神是人,是一個聰明有智慧能夠通達大自然現象的,在佛法裡面講通達諸法實相,這個人就叫神。所以,神跟通意思相彷彿,相接近,把它連接成一個名詞,叫神通,沒有障礙。變現是講他起作用,教化眾生,眾生是什麼樣的根性,他就用什麼樣方法來教導。所以教導沒有定法,佛教化眾生沒有一定的方法,因人而異,因事而異,因時而異,千變萬化。就跟大夫治病一樣,大夫給一切眾生治病,沒有一定的法子,他從望、聞、把脈了解病況之後,隨著你的病處方,才開藥方給你,藥到病除,你照這個方子一服,病就好了。你的方子不能給第二個人用,兩個人得同樣的病,輕重不一樣,得病原因不一樣,所以處方用藥也不一樣。佛教化眾生亦復如是,這種能力、本事是從自性本具德能上來的。總的來說,佛以清淨法攝化眾生,那你就知道,所有一切法術,八萬四千法門,都是教眾生恢復清淨心。講到最後,就是《無量壽經》經題上面五個字「清淨平等覺」,就這五個字,這是總路線、總方向,明心見性、見性成佛是總目標。法門無量無邊,八萬四千不是隨便說的,確有其數,這在經典諸位都能查到,真有這個數。佛說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,佛說我有八萬四千法門對治煩惱,讓你恢復清淨平等覺。清淨平等覺就是佛,你要是恢復清淨平等覺,你就得大自在,你的神通、道力就不會比佛差,可以說平等了。


 


  末後一段,「轉識蘊成般若,識即了別之義」,了是明瞭,別是分別。但是了別不是分別,分別你是用思考,了別不用思考,就是一接觸他就明瞭,沒有通過分別執著他就明瞭,這叫了別。所以了別是真的,正知正見,分別就變成邪知邪見。不能用分別心,不能用執著心,了別也是我們現在人所講直覺,決定沒有思考。佛給我們說,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第一念是了別,我們眼見色,第一念,還沒有起心動念、沒有分別執著,不是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嗎?這是了別。第二念就分別了,這是某人,那是某人,就分別,第二念就分別了。祖師大德常常教我們,如果我們能保持第一念就成佛了,永遠保持第一念,不要落到第二念,就成佛了。細心從這個地方去觀察、去體會,生佛在一念之間。了別是覺,分別是不覺,永遠保持覺這就是佛菩薩,那個菩薩不是普通菩薩,叫法身菩薩。


 


  我們看他底下說的,「謂如來大圓鏡智」,這是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,「平等性智」,這是轉末那識,「妙觀察智」,這是轉第六意識,「成所作智」,這是前五識,眼耳鼻舌身,「無不自在」,這就是「由轉識蘊而成,故云轉識蘊成般若也」,般若是自性本具的智慧。這怎麼轉法?佛菩薩教我們,祖師大德甚至給我們做示範,而佛門當中非常重視這種修學。中國在唐宋的時代,非常盛行轉識成智,他教導我們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不用妄心,不用八識。你看交光大師《楞嚴經》的註解就非常強調,古大德註《楞嚴經》沒有離心意識,這不是釋迦牟尼佛的意思,把釋迦牟尼佛的意思解錯了。釋迦牟尼佛在楞嚴會上特別強調轉識成智,你沒有轉。怎麼轉?不用六識,用什麼?用六根根性,六根根性是了別,這厲害,不是分別。像鏡子照外面東西一樣,照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沒有分別心,不起心、不動念,用這個辦法。在哪裡修?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修。盡量不要去用分別心,分別心是第六意識,執著心是第七意識,落印象是第八識;換句話說,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學習,眼耳鼻舌身對著外面色聲香味觸,不分別,那你就是不用第六識;不執著,我不用第七識;不落印象,我不用第八識。那你用的什麼?你用的是四智,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,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,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,你前五根的作用為成所作智,這叫轉識成智。講得好!確實是楞嚴會上釋迦牟尼佛的本意,誰做得到?沒有人能做到。知道,理論曉得,方法也曉得,就是用不上。為什麼用不上?放不下。所以,歸根結柢一個問題,放下就行;放不下,方法你明瞭也做不到。今天


 


妄盡還源觀  第七十九集   淨空法師


 


 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空空 的頭像
    空空

    空舍

    空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